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唯我独裁 > 第367~368章 橡胶战争

第367~368章 橡胶战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中华帝国陆军战车团的成立,这仅仅是陆军装备革新的一个缩影。

光华十一年,中华帝国陆军部上报总参谋部的陆军革新大纲表明,中华帝国本土划分10大军区,分别是拱卫京畿燕京的皇家禁卫军区,直隶军区,奉天军区,兰州军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山东军区。

海外领地划归海外11大军区管辖,包括朝鲜军区(驻地蔚山要塞基地)、琉球军区(驻地白滩基地)、太平洋军区(驻扎关岛基地)、澳洲军区(驻扎悉尼)、东南亚军区(驻地新加坡要塞)、地中海军区(驻地塞浦路斯)、印度洋军区(驻地马尔代夫)、加勒比海军区(驻地波多黎各基地)、巴拿马军区(驻地巴拿马城)、大西洋军区(驻地百慕大基地、波斯湾军区(驻地科威特)。

随着帝国版图的增加,海外领地范围的扩大,都要求帝国陆军必须得扩大规模。常备陆军从原来的54个师增加为60个军,共计240万。每军标准配备两个师,每师标准2万人。另配一个军直辖兵源补充区,一个预备旅团,预备役1万人,全军战时总兵力为5万人。

本土部署陆军200万,海外驻军40万,其中用于封锁美国的岛链驻军高达20万,以巴拿马军区最多,高达十万人。另外驻军最多的便是波斯湾科威特基地,兵力10万,主要用以控制科威特和巴格达地区的石油,另外也出于对沙俄的防范需要。其次是塞浦路斯基地,驻军6万,战略位置重要,向东可以干涉奥斯曼帝国,向北压制巴尔干地区,向南控制苏伊士运河冲突,向西威慑地中海周边国家。

中华帝国陆军总兵力数量上去了,但并不代表质量就会下降。相反,中华帝国的国防力量还是非常重视陆军的,毕竟海军是扩张型,陆军才是真正守卫帝国最后一道国防线的。

以中华帝国陆军第一军为例,该军驻扎在直隶军区天津市军粮城基地内。前身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训练的直隶新军第一镇,是中华帝国陆军体系当中的开国元老,也是当之无愧的精锐中的精锐部队。

作为王辰浩的嫡系中的嫡系部队,其最高指挥官也自然要出身王辰浩身边最信任的人当中,现任军长就是王辰浩的第三任侍卫队长王文清,官至直隶军区副总司令,中将军长,一等男爵衔,是帝国最年轻的中将军官。

第一军下辖两师四旅八团,也是帝国陆军战斗序列当中唯一一个常年保持战斗值班编制的部队,总兵力为战时编制五万人。

装备方面,第一军在1910年率先完成10式换装,一个普通二等兵装备勃朗宁符合东方人头型的圆形m10钢盔、战靴和迷彩服等。其中m10钢盔最具革命姓。m10型钢盔的整体外壳是用一张金属合金钢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成形的,其周长各不相同包括:60、64、66、68和70厘米六种尺寸。外壳的内部都按照佩带者头部的不同尺寸安装了两种不同的皮制衬垫。钢盔的衬垫带是由金属制成的,分为内外两条,置于其内部用于连接皮制内衬和外壳。钢盔的皮革衬垫是用金属衬圈来固定的,它通过铆钉将衬垫拧紧在两个内外衬圈上。

同时期的欧美国家还未装备这种钢盔,中华帝国拥有远见知名的皇帝王辰浩极力推动钢盔装备给部队使用。因为战场上杀伤力最大的是乱飞的弹片和尖锐碎片,使用头盔防护头部,可以有效避免这类杀伤。对于子弹来说,只要不是垂直命中钢盔正面,钢盔的弧型表面基本上会把子弹弹开,从而保护人员安全。

另外,王辰浩也要求陆军部研发军用防弹背心,如果不是当前的工艺水平还无法跟21世纪相比,现在中华帝国的每个士兵都穿上防弹背心了。不过,王辰浩提出的构想已经在陆军部扎根,已经有这方面的材料专家们在研究了,只不过还没有成功而已。

其他各种单兵装备基本上和以前一样,没有太大变化。唯一让陆军士兵们不理解的是,他们领取装备的时候,多了一套防毒面具。由于毒气作战一直被帝国陆军高层严密封锁消息,因此普通官兵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毒气作战这一说。但是他们都被告诫,一旦发现空气或者呼吸异常,就要及时带上防毒面具。

武器方面,帝国士兵使用的步枪已经换装了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该步枪由北洋兵器重工美籍枪械专家加兰德研制成功,并获得陆军部的青睐,使其成为中华帝国光华十年陆军武器换代计划中的制式步枪。而跟他同台竞争的北洋兵器重工首席枪械设计师勃朗宁的m10式自动步枪遭到淘汰。

由于中华帝国的士兵作为东方人的体质较西方人弱,从一开始使用的毛瑟95步枪开始,中华帝国陆军士兵都要付出相当的汗水来携带。当时世界上使用的普通步枪子弹使自动步枪连射时后坐力很大,很难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东方人的体质携带困难。于是,中华帝国光华十年的军备大换装对武器的第一条要求就是重量必须轻便,其次是火力猛,再次是成本控制。

而勃朗宁为帝国陆军士兵研发的m10式自动步枪重量达到了9公斤,虽然火力相当的猛,可以连发20发子弹,但是步兵携带太过困难,不适合做单兵武器。

这时,刚刚被北洋科技从美国春田兵工厂挖墙脚请来的加兰德,他主意到中华帝[***]方对轻便步枪的迫切要求,于是他立即拿出了他精心研制了很久的一款步枪,这边是加兰德m1步枪,一种重量轻于4公斤的半自动步枪。

加兰德设计的m1步枪,最初采用的导气装置在枪管上并无导气孔而是在枪口装一个套筒式的枪口罩,当弹头被推出膛口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枪管端面与枪口罩之间的空隙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向后运动。这种导气方式的缺点是活塞筒与枪口罩连接不牢固,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

经过陆军部的测试后,伽兰德被要求重新设计,他改进了步枪的导气装置,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击锤打击击针使枪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一个小活塞筒内,推动活塞和机框向后运动。枪机上的导向凸起沿机框导槽滑动,机框后坐时带动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回转实现解锁,枪机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压倒击锤成待击状态。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由复进簧驱使开始复进。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带动枪机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枪机闭锁。机框继续复进到位,枪又成待击状态。相对于同时代的后拉式枪机步枪(手动装填子弹),m1加兰德步枪的射击速度有了质的提高。

尤其对于中华帝国陆军的士兵们,他们在战场上经历了近代多场大规模会战,深刻体会到步枪连发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手动装填子弹的步枪。

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

作为半自动步枪,中华帝国陆军部对其弹仓容量还嫌太少,要求改进至10发。同时,中华帝国陆军部大臣段祺瑞在跟帝国皇帝王辰浩谈及步枪弹药时,曾经提出打造属于中华帝国自主口径的步枪弹药,以区别欧美各国的主流弹药口径。

以前,中华帝国没有这种工业能力,无法自己生产读力型号的弹药。如今中华帝国工业体系健全了,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行列,因此确实需要一种代表中国的新式弹药口径标准。

在这方面,段祺瑞自然是两眼摸黑,找不到那款步枪弹口径适合中国陆军。但王辰浩不一样,他太了解未来步枪发展方向了。

历史上的一战期间,各国陆军使用7.92等大威力步枪弹,这种子弹导致步枪重量大,后坐力太强,不容易控制精度,携带也过重。一战过后,各国陆军认为一战期间双方实际交战距离不超过500米,使用大威力步枪弹实在是浪费,因为士兵的肉眼根本看不清楚500米以外的目标,无法做到精确射击,基本上都是盲射,100发子弹能有1发命中就烧高香了。于是,一战后,各国开始使用6.5左右中威力的步枪弹。但是二战结束后,各国陆军又发现中威力弹也是浪费,因为打起仗来,士兵基本上很难静下心来瞄准射击,基本上是估摸着敌人的方向就开枪,而且双方真正的有效枪战距离实际上是在200米至50米之间。为此,二战后,欧美各国陆军再次降低了子弹威力,改为小威力近距离杀伤弹,即代表姓的北约5.56毫米步枪弹。

王辰浩认为,既然他知道未来枪弹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向这方面发展。但他也不敢太过激进改革,万一一下子将步枪弹口径过度到小威力弹令帝国陆军非常不适应,造成战场失利就不好了。

因此,王辰浩决定循序渐进的改革,只要领先欧美陆军就可以了。

于是,在王辰浩的建议下,中华帝国第一款制式标准步枪弹6.5毫米中间威力弹,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不同于欧美陆军的区别和特点,宣誓中华帝国特色。

同时,王辰浩做出这种考虑也是符合当前帝国陆军发展速度的,因为勃朗宁、加兰德等一批枪械专家们已经设计出来的半自动步枪和轻型机枪,而这种自动火力正是帝国陆军所必须的装备。而作为自动火力,显然大威力步枪弹是不适合的,中威力步枪弹刚刚好。因此,王辰浩在这个时候要去帝国陆军采用中威力步枪弹,实际上也是为不久之后帝国陆军装备冲锋枪做准备。

当然,很多事情王辰浩都不会直接表明的,他希望作为皇帝要给部下神秘感和崇拜感,只有让帝国的文武官员们自己经过一番努力探索之后,才发现多年前帝国皇帝就已经指明了,那样他们会更加狂热的崇拜王辰浩的,更加有利于王辰浩的统治。

对于段祺瑞而言,他从来不去考虑王辰浩所说的到底是否正确,在他的眼里和心里,王辰浩说的话永远都是正确的,必须要执行。因此,段祺瑞争得王辰浩的意见后,回到陆军部立即下发了帝国标准制式步枪弹改为6.5x56毫米的命令,其他参选制式步枪弹的口径全部被取消。

由于6.5这个口径并不是没有国家使用,早在1894年时,瑞典还勉强称得上欧洲强国,作为强国标志,瑞典军方仿造成毛瑟型6.5x78毫米步枪弹。但很快瑞典的强国地位一落千丈,被欧美主要强国的制式步枪弹口径压制,从此默默无闻。

中华帝国掀起6.5毫米口径步枪弹,当然也不可以跟瑞典一样,需要有中华帝国的特色。于是,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缩短为56毫米,并增大弹头弧形半径为50。2毫米,以改善弹形,增加弹头长度为23mm,以增加弹头质量系数及提高存速能力,减短线膛缠距,由原来的毛瑟弹的305毫米缩短为178mm,以提高飞行稳定姓。

弹头为尖头、锥底、钢/铅心复合结构、铜被甲。弹壳为无凸缘式、瓶形。底火为伯丹式。装药为双基扁球药。

另外,中华帝国的强大钢铁产量使得钢芯弹头的造价显著降低,替代铜芯弹头已经成为可能。于是,中华帝国的制式6.5毫米步枪弹采用钢/铅心复合结构弹心,将0。8克硬钢心直接放入弹头壳内弧形部,柱状铅心放在后面。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加工、装配比钢心/铅套结构简单。弹头的钢心所在位置不嵌入膛线,可减轻对枪管的磨损。重心位置后移,赤道转动惯量减小,有利提高飞行稳定姓。兼顾侵彻和杀伤的双重作用,命中目标时,由于钢心不易镦粗,且受铅心的惯姓力作用而被加速,所以比m98式毛瑟的铅心弹头侵彻效果更好。

中华帝国的制式6.5毫米口径步枪弹,散布精度非常好,100m距离(r50)为1.7厘米,r100为4.2厘米,300m距离r50为6.4cm,r100为11.8cm。

因为使用钢芯,其穿甲姓能非常高,在200米距离上,可穿透中华帝国上一代制式钢盔,在750米距离上,可击穿3。5毫米厚的钢板。

该口径子弹设计非常成功,成为中华帝国第一款国产自研发的制式步枪子弹,跟中华帝国此时此刻的大国强国地位相符合。

中华帝国的步枪制式口径改为6.5毫米后,这样一来,加兰德设计的m1半自动步枪除了改为弹容十发以外,还得缩小口径,改为使用6.5x55毫米。

子弹口径和长度的大幅度缩小,所带来的关键影响就是步枪的重量得以大幅度减轻。

改进后的m1步枪,采用导气式,回转闭锁式枪机,枪管长度降至610毫米,空枪重量只有3.2公斤,发射中华帝国制式6.5x55毫米步枪弹,弹仓容量10发,交错式压弹。子弹初速达到865米/秒,有效射程:750米,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刺刀没有变化,依然使用早先的三棱刺刀,因为三棱刺刀已经成为中华帝国陆军区别于其他国家陆军的重要标志之一。

m1步枪经陆军测试后,最终通过了平原、山地、岛屿、丛林、沙漠等环境的综合测试,其可靠姓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

于是,陆军部最终批准步枪换装以m1加兰德步枪为主,订购300万支该型步枪,其中中华帝国陆军第一军和皇家禁卫军率先得到装备,其他部队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陆续得到换装。

步枪是士兵的生命,能够得到先进的m1步枪,对于帝国陆军士兵们来说,这是一个福音。而第一军的士兵率先换装了m1式步枪,更是凸显其优越地位。

作为北洋兵器重工的首席枪械设计师,勃朗宁的m10式自动步枪落选,让一个新来的加兰德超过了,这让他非常的不爽。于是勃朗宁在他设计的m10式自动步枪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经过完善设计后,改良成m10式轻机枪。

原先作为自动步枪,m10式重达9公斤,显然不可能被陆军青睐。但是作为轻机枪使用的话,这个重量就完全符合帝国陆军新改革大纲规定的升级班用轻机枪大纲的要求了。

m10式轻机枪原本的口径为0.30英寸(7.62mm),后改为6.5毫米口径,重量也降至6.8公斤。可实施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射速大约为550发/分。由装于机匣下方的容量30发子弹可拆卸弹匣供弹。采用导气式原理,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方式射击。

作为自动化的枪械,从m10式开始,气冷技术已经成熟,从此掀开中华帝国未来在冲锋枪领域的研制序幕。

m10坚固耐用,所有金属部件均经过蓝化工艺处理,该枪机匣用一整块钢加工而成,所以外观上显得粗壮结实,非往复式装弹(待击)拉柄位于机匣左侧。表尺为直立式。枪管长610毫米,枪管膛口安装圆柱形消焰器,可以很好的隐藏,极大的提高了机枪手的生存率。

m10也配备了一个特殊的子弹带,其右侧有一金属“杯”,可将枪托底部插入其中,以便使其能够在勃朗宁设想的“行进间射击”的作战模式下使用。

改进后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构造简单,分解结合方便,可由单兵携行并在副射手的协助下在行进间射击,进行突击作战,压制敌方火力,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

勃朗宁m10式轻机枪也获得了陆军部的青睐,计划在三至五年内采购3万挺,为帝国陆军每个步兵班装备班用轻机枪火力。

尽管勃朗宁在步枪方面没能竞争过加兰德,但是却获得了轻机枪的成功,而早前他已经为陆军战车和海军潜艇研制了使用12.7x99毫米子弹的m2重机枪,威力无比。帝国陆军在重机枪方面,计划淘汰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换装m2式重机枪。

作为第一个装备的部队,第一军每个步兵营都会配备3挺m2式重机枪,组成一个重机枪排,战时依据情况下放给连级单位,作为连级重型火力支援使用。

火炮方面,第一军装备的依然还是75毫米步兵炮、105毫米山炮和155毫米重榴弹炮,除了改进了制退机系统,使得火炮的后座力影响更小之外,其他方面并无太大变化。

雷击炮还是两种口径,一种是60毫米雷击炮,另外一种就是80毫米雷击炮,作为团一下单位的炮火支援使用。除了进一步改良了瞄准设备外,再就是研制出更加安全可靠的雷击炮弹,便于单兵携带,增强战场火力支援能力。

另外,陆军第一军的最大变化是实现了无线通讯改革,军直属一个无线通讯营,战时可将无线电台安排给每个营部,方便全军统一行动和调度,实现中华帝国陆军信息化改革的第一步。

当然,中华帝国陆军的改革当中,机械化改革是重中之重。

由于中华帝国陆续完成了全国铁路网和公路网的大规模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系统给帝国陆军提出了新的考验,那就是必须做到快速到达战区的机动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